周恩来总理与清河人的稻米情
2022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4周年,在全国人民举国纪念这个温暖了几代人的伟大总理时,黑龙江省通河县清河镇的一处稻田里,几块大石头静静诉说着周恩来总理与清河人民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稻米情。
1958年12月, 国务院颁发奖状,“奖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黑龙江省通河县清河人民公社二道河子耕作区”,落款签名是“总理周恩来”。
周恩来总理为清河大米颁奖
“种好一株稻,吃好一碗饭” 是清河几代人的追求,也蕴含了这片黑土地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1947年12月,以共产党员李尚龙为中队长、尹永权为指导员的40多人的水利先遣队开进二道河子,他们打地铺、搭帐篷、安营扎寨,开渠引水,在荒地上造良田。虽然只有几头牛、几副犁,但大家凭借着共产党人的热情和创造精神,短短几年间,走到了全省、全国前列。
1953年,“二道河子”成为全县第一、全省第二个过渡到集体化生产的村子;1956年,“二道河子”在全县农村中最早用上了电灯,最先购买了拖拉机,并开启了农业机械化时代。
到1958年,只占全县人口0.5%的“二道河子”,上缴公粮超过全县征粮任务总数的10%。
为此,二道河子耕作区荣获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国务院奖状。有了周恩来总理和国务院的支持,“二道河子大米”蜚声全国,进了首都、进了人民大会堂。
当年,周恩来总理特意用“二道河子大米”来招待贵宾。
可以说,清河共产党人是用心血和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新中国的“第一代好粮”。
清河大米帮周恩来总理分忧
“二道河子大米”闻名全国不久,1959年,全国迎来了三年困难时期,各地的灾情严重,全国粮食供应非常困难。据统计,这三年期间,国内非正常死亡人数达到了4060万。
周恩来总理身居中枢位置,如何调粮成了总理最关心、最忙碌的事情。为了多调一点粮食,总理甚至在酒桌上以喝酒换粮食,但是在黑龙江,周总理则靠着劝解,让黑龙江调粮达到了30亿斤。
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东三省召开会议,讨论粮食调济问题。当时,黑龙江是全国的主要产粮基地,粮食情况也只比全国其他地区好一点。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向黑龙江提出在原来调粮28亿斤的基础上,再增加2亿斤。
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处书记的杨易辰考虑到本省人民的负担,竟和周恩来总理顶起了“牛”。
时任省委书记的杨易辰书记
面对杨易辰的满肚委屈,周恩来总理并没有拿出作为总理的威势来压迫他,而是耐心等他把话全倒出来后,推心置腹地同他交谈。
周总理说:黑龙江有困难,但其他省份更困难,很多省死了不少人,国家要拿出粮食来帮助他们。这种情况下,只有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才能渡过难关。每一个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顾全大局,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坚决支持和执行中央的统一部署。
杨易辰书记被周总理劝服了。
就这样,黑龙江省的30亿斤粮食支援了全国多个地区,救活了很多人的性命,这些救灾粮中也包含了通河县清河人民公社的“二道河子大米”。
周恩来总理的“清河”情
周恩来总理的生母万冬儿,是江苏省清河县人,所以,“清河”二字对周恩来总理来说,有着别样的亲切。
周恩来的母亲万冬儿
万冬儿是清河县知事万青选的女儿,她性格开朗,受父亲影响,见多识广,做事精明能干。
嫁给周恩来的父亲周劭纲一年后,1898年,生了第一个孩子周恩来,后来,周劭纲与万冬儿又生了周恩溥、周恩寿两个儿子。
周恩来的弟弟周恩寿
万冬儿嫁入周家后,一心操持家务,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年幼的周恩来跟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这对后来周恩来的做事风格有着一定影响。
周恩来9岁那年,万冬儿病逝,周恩来对母亲的思念与日俱增。
1946年,周恩来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情真意切地聊起母亲:“我的母亲长得十分漂亮,为人善良,生了三个孩子,就是我和两个弟弟。”
青年时代,周恩来开始奔走各地,投身革命,心中也时常思念母亲。19岁在日本学习时,周恩来因为想起母亲泪流满面,将情感都化为文字,写在日记里。
抗战时期,周恩来全身心投入到革命活动中,当初跟在母亲身边的少年郎,逐渐成长为深受爱戴的人民领袖。
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伟大领袖的带领下,新中国成立了,人民百姓也终于迎来了和平安宁的生活。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如今,新一代的共产党人带领村民种植有机稻,建设农业观光示范区。
Company address
公司地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大街507号华润凯旋门大厦B座2201
Planting base
种植基地
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山脉妈妈顶原始森林公园景区

千米千寻公众号

千米千寻官网
Copyright © 黑龙江米釜科技有限公司(为通河县清河林业局富盈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下属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